Ning经典对决,西亚卡姆与60激战FPX分钟,伤愈复出胜负难料!
陈绍宽
(1889-1969年)
曾任民国海军部部长、
海军总司令和海军一级上将。
抗战期间,他提出了20搜航母计划,
并指挥了著名的半岛体育江阴海战。
他一生致力于发展中国海军,
被誉为中国近代航母事业的 BANDAOAPP 先驱,
是官方网站“中国航母第一人”。
近日,一份上个世纪30年代拍摄的珍贵影像资料从美国征集回国内,再现了中国最大的巡洋舰宁海舰操演实况,为研究中国海军史提供了权威的影像资料。视频展示的早期海空军联合作战模式,是飞机与舰艇有机结合的典范,对此后中国海军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,是“早期航母意识实施的序幕”。
据了解,这份影像资料于1934年拍摄制作,是美国福建同乡会常务副主席刘薇从美国一所大学图书馆征集到的,是从当时的电影胶片录制而来。
视频英文原标题为《Chinese cruiser Ning Hai--outtakes - Moving Image Research Collections_1》(《宁海--中国巡洋舰--镜头一瞥--移动图像研究系列》),是当时海军司令陈绍宽登上宁海舰视察的片段,展示了舰载武器装备、官兵临战操演和舰载飞机起飞升空的过程。
▲陈绍宽登上宁海舰视察
这份影像资料的英文简介为:宁海舰是二战前中国国民党海军买的一系列巡航舰中最主要的舰艇,在“第二次中日战争”中被日本海军击沉,后来这艘舰艇的残骸被日本捞起修复,在太平洋战争中作为日本海军护航舰重新为其服务,最后1944年被美国海军的潜水艇击沉(据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英语系讲师蒋颖翻译)。
居住在福州的军史专家韩奇对这份视频进行了解读。韩奇介绍说,视频中的宁海号战舰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轻型巡洋舰,视频中的飞机是为战舰配置的,当时福建马尾的福建船政局即可制造。这驾飞机是经人工发动后下水,双层机翼,比较稳,可在水面起降,也可以滑翔,可用于近距离作战。战舰演练体现当时中国海军已经具有一定战斗力。
韩奇认为,宁海号战舰体现了一代海军宿将陈绍宽的建军构想。对于海军建设发展,陈绍宽主张发展巡洋舰、驱逐舰和潜水舰等水上舰艇,陆上方面,他主张发展军港、要港、要塞,同时重视培养海军人才。
当时,陈绍宽从国情出发,认为海军舰艇和武器装备水平起码必须达到海军强国的六七成,才能够进行有效防御和抗击。由于蒋介石当时一门心思发展他的“雷电系”海军作为嫡系,对闽系海军、北洋海军、南洋海军不重视,并不同意陈绍宽的海军发展计划,陈绍宽多次努力受挫后愤而辞职回到了福州城门老家,他的海洋强军计划即此止步,但他的建军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影响。
据了解,宁海舰是从日本订制的,1931年2月20日在日本兵库县相生市播磨造船所开工,造价432万元,以东北大豆折价分期支付,监造官是时任海军少将的长乐人李世甲。
李世甲
(1894~1970年)
长乐沙京人,一代海军名将
曾两次率军在福州鼓岭与日军战斗
船交付回国内后,我国依样又仿造了一艘,叫平海舰。1937年,宁海舰和平海舰都投入抗日战场,在长江的江阴保卫战中与日本空军周旋了一个多月,两艘战舰共击落4架日军轰炸机,击伤两架,两舰分别在9月23日(平海舰)和24日(宁海舰)被炸沉。
▲宁海舰首任舰长高宪申(左二)
此外,宁海舰首任舰长高宪申也是长乐人。他曾在江阴江面上,指挥着全舰官兵与前来侵袭的日军飞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空对战,写下了海军战史上悲壮的一页。
高宪申
(1888-1948)
长乐龙门人,抗日海军将领
曾先后担任平海舰和宁海舰舰长
提起高宪申投身海军的经历,不得不提起他的父辈。其祖父高尊,福建长乐人。生有三子:长子孔源,次子孔良,三子孔超。兄弟仨都能发愤读书,诗词造诣也很深,指望应举成名,不料清廷废了科举,老大孔源去了浙江为幕于杭州府衙。老二孔良因受当时洋务运动影响,较早接受新思潮,只身去了广东,在广州时务学堂当教习,在他执教期间结识了不少闽籍海军军官,鉴于甲午战争的失败,是因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,为了培养子侄辈为国家和民族效力,他相继将其大哥的长子宪乾、次子宪申和三弟的长子宪顺提携进入当时的水师学堂学习海军。
辛亥革命后,宪乾供职海军部,宪顺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护法之役,被擢升为江贞舰舰长。高宪申在黄浦海校毕业后,被派往舰艇上实习,学科与术科的成绩均列优等。不久,便被擢升为舰上的三副,经多年的海上磨炼与军旅生涯,先后担任永绩、靖安、宁海舰的舰长。至抗日战争前夕,被授为海军少将军衔,担任平海舰的舰长。
1937年7月7日,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卢沟桥事变,平津相继沦陷,战火且有扩大至南方的趋势。8月11日,海军部接奉封锁长江水道的命令,高宪申在海军部部长陈绍宽的率领下,当晚与全舰官兵偕同“宁海”、“海容”、“海筹”、“应瑞”、“逸仙”等兄弟舰艇驶赴江阴。
“八·一三”淞沪战争打响后,日本海军第三舰队鉴于江阴封锁区是一块卡在其喉管中的硬骨头,疯狂叫嚣:“要突破江阴封锁区,必先摧毁中国的防守舰队。”
日本海军无法从水上突破封锁区,便于9月22日凭借其空中优势力量,调动加贺号航母上的42架飞机,联合日本第二航空队24架战斗机、30架轰炸机和12架攻击机,共108架,铺天盖地向江阴飞来。
游弋在江阴防守区的中国海军各舰,由于没有飞机的配合和掩护,只得加强火力布置,以高射炮和重机枪望空迎战。
在9月22日和9月23日两天撼天动地的激战中,两舰官兵处于没有空中力量支援的弱势状态下,凭借他们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,面对敌机炸弹的威胁,向空中发射的高射炮弹达1300余发、高射机枪弹达10000余枚,多次击退敌机群的空中围攻。
失去舰艇的两舰幸存官兵,在舰长高宪申的率领下,负着伤,泅水登岸,赶赴南京海军部报到。高宪申伤愈后,奉调往贵州桐梓的“中华民国海军学校”任校长。这所学校的前身是清朝的“马尾船政学堂”,该校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批海军的高级将领和人才。而高宪申则于胜利后由海校改调海军部供职,并晋升为海军中将,1948年逝世,享年62岁,结束了他光荣的战斗一生。
本文整理自网络
图由蒋滨建工作室提供
下一篇 >>
网友留言(6 条)